河南麥收新景象:“互聯網+農業”讓機收更高效
時下,河南8600萬畝小麥正陸續收獲,中原麥區“三夏”生產熱鬧繁忙。在河南洛陽市的河南省智能農機創新中心,2萬多臺農機被接入了互聯網平臺,農機跨區作業的軌跡、機收面積和農機位置等信息一目了然。
“我們開發的管理平臺,可以通過安裝在農機上的北斗星遠程控制器,將分散在各地的農機連接到網絡系統平臺上,從而進行實時監測、統一調度、協調管理,實現農機智能化升級。”河南省智能農機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說。
河南省智能農機創新中心是河南近年來推進“互聯網+農業”,服務“三夏”生產的縮影。跨區機收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創舉。盡管聯合收割機總量充足,但在過去,受調度指揮難、信息不暢、在途時間長等因素影響,部分地區在高峰時段仍存在缺機的現象。
50歲的“麥客”劉成欽是河南鹿邑縣人,今年是她與丈夫跨區收麥的第13個年頭。每年麥收前,劉成欽會給各地的親戚朋友、“老主顧”挨個打電話。小麥熟得如何,收割價格高低,哪里麥多機少,摸清情況后,再擬定行進路線,約定收割時間和大致的畝數。
追著小麥成熟的軌跡,劉成欽一路向北,從豫南起步,經河南進入山東,一直收到天津一帶,歷時1個月左右。這幾年,劉成欽跨區作業的收入縮水了不少。“前些年,一臺收割機收麥賺四五萬元,現在只有一兩萬元。”劉成欽說,現在農機多了,麥收市場競爭激烈,如果能做到科學調度,讓供需匹配,我們就可少跑冤枉路多賺錢。
如今,隨著“互聯網+農業”的發展,河南部分地區借助信息化手段,科學調度農機作業,使供需有效對接,正讓劉成欽的期望變成現實。
河南許昌市農業機械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為服務“三夏”生產,近年來許昌開發了“智慧農機測畝計產系統”,建設了許昌智慧農機信息平臺,為全市2400臺聯合收割機安裝了智慧農機終端,具備定位導航、聯動呼叫、智能測畝等功能,減少了“麥客”跨區作業在途時間,作業面積和糧食產量同時在終端和平臺顯示,有效減少了人工投入。
許昌縣紅偉農機合作社的124臺收割機安裝了智慧農機終端。理事長李紅偉說:“終端非常好使,一臺收割機比以前少雇1個人,一季最少節省開支3000元。因為不用量地,收割機干的活更多,可增收5000元,算下來一臺收割機多收入8000元沒問題。”
“三夏”生產期間,許昌農機部門通過信息平臺對機收動態進行24小時監測,在縣與縣、鄉與鄉之間對作業機械進行余缺調劑,引導機手合理確定轉移路線,有效應對了高峰期局部地區缺機難題,極大地提高了農機作業效率。
許昌還推出“網約農機”手機APP。農民掃描二維碼下載安裝后,可以方便地尋找到附近三五公里范圍內的聯合收割機,通過一鍵呼叫、一鍵導航,能夠迅速與農機手取得聯系,自主對接農機,及時完成收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