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欧美中文字幕_日本韩国三级在线观看_青青青在线视频免费观看_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

中智物聯工程技術研究院-SIOTCHINA
China (Beijing) academy of Smart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Technology

從“土里刨食”到“地里淘金”

時間 2019-06-24 10:35:59

農業大省河南不缺“身份”意義上的農民,但隨著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及新一代農村青年對土地日益“陌生”,隨著現代農業生產中不斷引入新技術、新理念,“誰來種地”“怎么種地”開始成為困擾農業發展的問題。

  為解決這些問題,2014年起,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在河南“開花結果”,一批愛農業、懂技術、善經營的“新農人”擁抱綠色田野,激發金色希望。

  從“進城打工”到“回鄉務農” 農民成為新職業

  34歲的“新農人”楊洋本是企業職工,10年前,他隨父親在孟津縣送莊鎮承包土地種果樹。“剛開始不愿意,覺得搞農業又苦又累,還不掙錢。”楊洋說,“但干了幾年后,越來越覺得種地也是一門學問。”立體種植大棚、水培技術、生物防治……楊洋在各類培訓中開闊眼界,更新理念,這些如今都用在種植園里。

  “種地又苦又累,還不掙錢,這是很多人對農業的看法,也是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農業的重要原因。”洛陽市農廣校校長馬會麗說。走在鄉村,馬會麗發現農村留不住人,勞動力流失,一些土地被拋荒。關鍵農時缺人力、現代農業缺人手、鄉村振興缺人才的問題日益突出。

  2014年起,在國家政策指引下,馬會麗和同事開始為培育生產經營型、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而忙碌,4年間,共培訓1.7萬余人。此前,馬會麗的工作重心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培訓,“每年培訓約15000人,培訓后將他們送到浙江、廣東等地打工增收。”

  培訓內容變了,但讓農民致富、農業興旺、農村發展的目的沒變。“現在要做的是通過技術、管理、經營等方面的理論教學,加上田間實訓,先轉變大家對農民、農業的傳統看法。”馬會麗說,“尤其是讓年輕人看到干農業的希望。”

  目前,河南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接近3000萬人,2014年至2018年,河南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75萬余人。從進城打工增收,到回鄉務農掙錢,“身份”意義上的農民逐漸減少,“職業”意義上的農民日益增加。

  從“土里刨食”到“地里淘金” 農業迎來新發展

  10年前,當在北京做水果生意的呂妙霞提出要回家鄉河南省孟津縣種草莓時,毫無意外遭到家人反對。“都說‘土里刨食’吃苦,不愿讓我當農民。”呂妙霞只能以“帶鄉親試一年,之后還回去做生意”為由“賴”在村里。

  選品種、找技術、跑市場,呂妙霞一點點摸索出種草莓的“門道”。“農業實際上大有可為,職業農民該琢磨咋把1000斤產量提升到2000斤,咋把1元錢的農產品賣到10元錢。”呂妙霞說,“這需要懂技術、會管理、善運營。”如今,呂妙霞的1200畝草莓種植基地每年營收2200余萬元,帶動周邊發展近3萬畝草莓種植基地。

  2018年,呂妙霞當選全國人大代表,她覺得農村需要有頭腦、有能力的人干事創業,“職業農民不僅要解決‘誰來種地’的問題,還要成為促進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。”

  新安縣五頭鎮馬頭村有超過千年的櫻桃種植史,但馬頭村人長期未能從櫻桃上“淘到金”。“主要是缺農業技術,缺經營理念。”馬頭村村主任張韶東說,“現在講究智慧農業、綠色產品、品牌運營,傳統農民咋懂這些。”

  近年來,在村中職業農民的帶動下,櫻桃種植戶大都參加了技能培訓,村里發展起2500畝大櫻桃,一畝櫻桃年產值約1萬元。張韶東說:“以前村民更愿外出打工,覺得種地沒前途,現在重新看到種地的希望。”

  從“苦賣力氣”到“善拼智力” 農村匯聚新人才

  在新安縣五頭鎮易發公司種植基地的馴化棚里,從恒溫無菌組培室里移植出來的櫻桃幼苗正適應外部環境。3年前,回鄉種櫻桃的張金練沒想到自己還能種出“大學問”,“種植過程中,發現苗木的病蟲害很難防治,就想和高校合作自己育苗。”今年,櫻桃上還未營收,賣掉的4萬余棵苗木先收入上百萬元。

  張金練覺得:“職業農民要不斷解決問題,并隨著市場需求變化,不斷提升農產品品質。”

  像張金練這樣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職業農民正逐漸增多。以趙海為首的洛陽明拓新農人團隊研發的農業物聯網系統,適用于2畝以下大棚,一套售價1萬元,可以使生產成本降低約20%,產量提高約10%。“以前很多人干農業是一筆糊涂賬,我們精算投入產出比,通過技術研發降低成本,提高收益。”趙海說。

  “職業農民不是僅憑力氣種地,而是憑技術、靠管理來經營農業,由拼氣力轉向拼智力。”新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蘇守江說。

  采訪中,如何讓職業農民更好發展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。洛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裴萬贏說,農業生產周期長、投入大、風險大、見效慢,除了在技術、管理、經營等方面進行培訓,應該在政策、資金、社會認同等方面給職業農民更多支持,讓農民成為有錢賺又體面的職業。